大王地图,是目前保存下来最为完整的一幅唐朝疆域图,绘制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(723年),堪称唐代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被誉为“国宝中之国宝”。
大王地图绘制于唐睿宗景云元年(710年),由朝廷命工部侍郎李之仪主持绘制,共耗时十三年。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反映唐朝的疆域,为军事、外交、行政等提供依据。
大王地图呈纵长方形,长337.5厘米,宽305厘米。绘制范围东至东北的渤海国,西达西域的葱岭地区,北到漠北的回鹘汗国,南到南诏国。地图标注有294个国家、州、府、县,以及214条水道、19个关隘和18座山脉。
大王地图采用方形格网法绘制,并标注了山川、河流、道路和城池等重要地理要素。在地形表现上,利用线描和渲染相结合的手法,生动地展现了山脉走向和河流流向。地图还运用了分层设色的绘制技巧,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层次的地理信息。
大王地图是了解唐朝疆域和地理风貌的重要史料。它不仅反映了唐朝鼎盛时期的疆域范围,还记录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,以及当时丝绸之路的走向。此外,地图还提供了唐代地理知识和制图技术的宝贵信息。
大王地图是研究唐朝历史、地理、军事和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。它为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,帮助他们还原唐朝的疆域变化、军事部署和外交活动。对于地理学家而言,地图提供了唐代地形、水系和交通网络的准确信息。
大王地图是唐代绘画艺术的杰作,体现了唐朝绘制地图的高超技艺。地图上的山川河流,描绘细腻,栩栩如生;人物动物,刻画生动,姿态各异。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。
大王地图的原件已失传,现存的为宋代摹本,又称“宋摹本”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此外,还有明代临摹的“明摹本”,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。
大王地图的研究始于清代,近代以来,随着考古发现和新材料的出现,对大王地图的研究不断深入。目前,学术界对大王地图的年代、绘制背景、内容、特点以及学术价值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。
大王地图是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它为元代《舆地图》、明代《大明一统志图》等地图的绘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,促进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进步。同时,大王地图作为唐朝的重要文化遗产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,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。
大王地图是唐朝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,是研究唐代历史、地理、军事和文化的重要史料。地图的内容丰富,绘制精细,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。大王地图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朝疆域、地理风貌和地图绘制技术的宝贵信息。